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捞完金就跑?海底捞食品安全屡屡出事 创始人却在套现退出

东方财富网 2020-08-02 17:25 4210阅读

摘要
【捞完金就跑?海底捞食品安全屡屡出事 创始人却在套现退出】今年以来,海底捞因涨价、消费者吃出塑料、筷子被检出大肠杆菌等事件屡登新闻热搜,然而创始团队却在资本市场上演了一系列套现行为。今年5月,张勇创始团队通过减持套现15.6亿港元,而3个月前,海底捞刚从银行贷款21亿元人民币救急。(21世纪经济报道)

  疯狂扩张的海底捞正在遭到反噬。

  今年以来,海底捞因涨价、消费者吃出塑料、筷子被检出大肠杆菌等事件屡登新闻热搜,然而创始团队却在资本市场上演了一系列套现行为。今年5月,张勇创始团队通过减持套现15.6亿港元,而3个月前,海底捞刚从银行贷款21亿元人民币救急。

  这些操作不禁让人质疑:一边从银行贷款拯救疫情下的海底捞,又一边套现保全家族财产,这是老板在股市套现把利润抽走了,企业损失却靠银行挽救?

  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失速发展与门店管理间的失衡,正是导致海底捞频陷负面新闻的重要原因,也正在一点点消耗着海底捞多年经营培养起来的好口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者在企业高速扩张中承担着食品安全的风险,资本家却早在急速狂奔的规模效应下赚得盆满钵满。

  01、食品安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不到20天,刚经历过“乌鸡卷塑料片”风波的海底捞,再现食品安全问题。

  7月30日晚,海底捞杭州富春新天地店被曝登上杭州市市监局“抽检黑榜”,原因系店内所使用的一批次筷子产品被检出大肠菌落,抽检时间为4月29日。

  据杭州市市监局介绍,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造成原因主要是二次污染,如餐饮具没有定期清洗消毒,或干热消毒时未达到规定的时间和温度,操作人员在上完卫生间后洗手不彻底、个人卫生状况未达标,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卫生状况。若使用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餐具,将会引起消费者腹泻、肠胃感染等症状。

  对此,海底捞回应称,基本判定是筷子储存过程中导致,并对问题门店进行整改,及门店经理作出处罚。

  这已是7月以来海底捞第二次“出事”。

  7月12日,有消费者于济南海底捞连城广场店就餐时,在乌鸡卷中吃出硬质塑料片。7月20日深夜,海底捞紧急道歉,称问题食品系供应商工厂灌装环节员工操作不规范,导致产品标签掉落到产品中。

  仅在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已发布四次食品管理公告,2020年6月的食品安全检查处理公告显示有16起违规,包括食品过期、未按要求储存、库房厨房卫生不达标等问题。

  02、失速扩张下的恶果?

  一个月内接连被曝光两次,无疑给疫情下的海底捞再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据中访网财经,7月7日,海底捞发布了2020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营收同比下降20%,所录得净亏损介于9亿元至10元之间。这是海底捞自2018年上市以来首度亏损。

  但即便如此,海底捞仍表示将在疫情期间积极开设新门店,持续推进扩张。

  据国际金融报,2018年,海底捞新开业餐厅为200家,2019年为308家。在2019年业绩报告中,海底捞曾表示2020年会继续战略性拓展餐厅网络,包括进一步提高餐厅密度和拓展餐厅覆盖的地区。海底捞方面明确表示,其全年拓店计划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上游新闻报道称,据2020年3月末,海底捞公布的全年开店计划显示,在2019年末全国768家店面的基础上,预计今年上半年新开门店超90家,全年门店数量有望达到1000家。

  这意味着,2020全年将净开232家门店。

  如今看来,疯狂扩张的海底捞似乎遭到了反噬。企业失速发展与门店管理间的失衡,是导致海底捞频陷负面新闻的重要原因,也正在一点点消耗着海底捞多年经营培养起来的好口碑。

  据无冕财经,“除高速扩张外,过往海底捞最让大家夸赞的是服务,企业管理者可能也自然而然地将服务摆在了首位,而相对缺乏对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视。”食品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比如究竟有没有将食品安全作为店长KPI的第一位,及是否进一步夯实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内控体系等。”

  海底捞招股书显示,公司在食品质量控制方面投入大量人员,超过500名制定员工直接负责食品质量及安全。但如今看来,布署人员并没能严格保证门店的食品质量及安全,制度在执行中仍存在管理漏洞。

  03、创始人团队套现15.6亿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者在企业高速扩张中承担食品安全的风险时,资本家却早在急速狂奔的规模效应下赚得盆满钵满。

  2019年9月,上市仅一年的海底捞以2000亿港元市值登上神坛,从而助推掌门人张勇首次登上财富榜,以138亿美元的净资产荣升新加坡首富。

  而上市不足两年,海底捞却等来了创始人团队的高位套现。

  早在今年4月27日,张勇已透露了退休计划。他通过公司内部邮件宣布,自己将在10至15年内退休,计划在未来10至15年,改革内部原有的晋升机制,为公司高级管理团队的远期退休“提前进行人才储备和锻炼”。

  随后,张勇团队开始了减持套现。5月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SP NP Ltd。及LHY NP Ltd。拟以每股33.2港元的价格配售4700万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0.89%,两位股东分别套现价值约7.8亿港元。该配售计划将于2020年5月11日上午9时完成。

  公告显示,配售完成后,海底捞控股股东仍为张勇、ZY NP Ltd。、舒萍、SP NP Ltd。及NP United Holding Ltd。。其中,张勇及舒萍共同持股约57.23%;NP United Holding Ltd。持股34%。

  据海底捞年报资料显示,SP NP Ltd。以及LHY NP Ltd。为海底捞创始人团队的各自持股通道。其中,SP NP Ltd。为英属维京群岛注册公司,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夫人舒萍拥有全部股份收益,而LHY NP Ltd。为另一家英属维京群岛注册公司,海底捞“二号人物”施永宏李海燕夫妇拥有全部股份收益。

  也就是说,张勇带领曾经的3位创业追随者,在此次减持中可获得15.6亿港元的收益。

  控股股东减持一般在市场被解读为利空。当前,海底捞市值为1889亿港元,每股报价35.65港元。

  上市不到两年,张勇团队为何急匆匆地忙于套现呢?对于此次套现的原因,海底捞负责人回复媒体称,股东个人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有一些资金上的计划和安排。包括今年1月21日,张勇在成都与简阳市签署协议,个人将向家乡捐赠1亿元人民币用于医疗卫生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提升家乡医疗机构的基础医疗设施,希望助力于提高简阳市百姓的医疗服务保障。资金将在下半年全部到位,同时还有一些公益项目在筹划之中。

  同时,该负责人称,股东配售对增加海底捞在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能够产生一定作用。并称股东配售的总量小,不代表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更不是对未来有不同的预期,公司经营不受任何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张勇夫妇和施永宏夫妇套现使用的是家族信托基金的名义,而这一财产保护方式备受富豪们青睐。

  最典型案例要数新闻集团的媒体大亨默多克和邓文迪的离婚案。默多克早前为结束与第二任妻子安娜的婚姻,支付了高达17亿美元的分手费。当默多克再度与邓文迪步入婚姻时,他通过设立信托的方式成功隔离了家族和其媒体帝国,并详尽约定了家族基金所持有股份的投票权和收益权继承规则。随着第三段婚姻走向破裂,邓文迪尽管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也仅获得了两三处房产的所有权,她的两个子女在未来也得不到家族公司的投票权。

  随着亚洲财富新贵的兴起,在财富规划方面,亚洲首富李嘉诚、龙湖地产掌门吴亚军、新鸿基地产的郭氏家族等也都瞄准了家族信托这种资产隔离和资产保护方式。其中,龙湖地产的创始人吴亚军与蔡奎夫妇在2012年的离婚事件中,由于两人所拥有股份均由家族信托持有,离婚不涉及股权分割问题,且离婚后的吴亚军与蔡奎仍承诺两人将保持一致行动,因此对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造成影响,公司经营与股价也没有受到影响。

  根据2019年亚非银行发布的《2019年全球财富迁移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富豪里有10.8万富豪选择移民其他国家,其中13.9%来自中国大陆,位居全球排名第一。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宇浩表示,所谓家族信托,是指信托机构受个人或家族委托,代为管理、处置家庭财富的一种财产管理方式。

  张宇浩指出,从法律角度看,家族信托保护财产有两点好处,一是家族信托下的受益份额、资产配置不用向社会公开;二是资产的所有权与收益权相分离,信托权益的分配是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来进行,可以规避未来可能存在的遗产税等税务问题以及委托人婚姻变化带来的风险。

  “即使今后海底捞的企业经营者出现婚姻变动,也不会影响到海底捞的经营和股价,信托资产将继续按照约定的方式向信托受益人履行。这也能有效地实现保护家族财产及提高抗风险能力。”张宇浩称。

  04、“补血”21亿再扩张?

  在张勇团队套现3个月前,海底捞刚从中信银行和百信银行贷款21亿元人民币。

  今年2月,餐饮企业备受疫情重创。2月22日,海底捞对媒体表示,已从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银行获得信贷资金21亿元人民币。其中,2月19日,首批8.1亿元贷款已经到账。

  海底捞方面称,此次合作为银行主动接触,双方自2月12号开始商谈贷款相关事宜。在防疫紧急授信流程下,仅用三天就完成审批。

  对海底捞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事实上,相对于其他中小餐饮企业,已登陆资本市场的海底捞并不差钱。据海底捞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海底捞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0.03亿元,较其上市之前,2018年中期末的5.31亿元增长了465.4%。

  然而疯狂扩店之下,海底捞翻台率却持续走低。从年报可以看出,2019年海底捞翻台率首降。2019年,海底捞整体的翻台率为4.8次/天,一线城市由5.1次/天下滑至4.7次/天,二线城市由5.3次/天下滑至4.9次/天。

  另外,海底捞在全球的经营也因疫情而备受重创。海底捞方面称,由于疫情暴发,各国、地区随后实施的防疫措施及消费场所限制,对公司2020年1月以来的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集团自2020年1月26日至3月12日暂停位于中国大陆所有门店的营业;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影响,海底捞位于当地的门店也存在一段时间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的情况。也就是说,2020年一季度,海底捞近乎绝收。

  此前,中信建投曾就疫情对海底捞的影响做出分析,称这次疫情将会对海底捞2020年的营收带来约50.4亿元的损失,归母净利润损失约为5.8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主任任国征表示,银行贷款资金成本低,风险由银行承担,利润再投资风险则由股东承担。“海底捞为了应对疫情风险,选择从银行贷款资金,能否按期偿还是以未来经营情况为准,这属于企业行为。而创始人团队出售的是个人股票,也就是说,是否将这部分原始股票收益投入企业扩大再生产或者救急,都属于个人行为。”

  朱丹蓬表示,作为餐饮品牌的头部企业,海底捞在享受中国的银行贷款支持下,却没有践行中国的“三保”政策,即保品质、保供应、保价格。除了“涨价门”,“塑料门”“大肠杆菌门”等负面卫生事件也透露出海底捞在质量体系方面存在潜在风险。

  “张勇团队的套现行为属于个人行为,此前张勇也表示了退居幕后的想法,但一个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创始团队的责任感和担当感是分不开的。对于海底捞来说,刚上市两年,创始团队就选择套现离场,扩张过程中卫生事件频发,这都让原本寄予厚望的消费者感到遗憾。”朱丹蓬称。

来源:东方财富网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请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点击【联系客服】或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