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对话】张剑:20年熬出来的“风口”

乐居财经 2018-06-21 15:17 6208阅读

编者按:从1978年到今天,中国改革开放走过整整40年。40年间,中国的房地产业也从“野蛮生长”逐步走向成熟。40年,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而言,却是影响深远的40年。乐居财经与新浪财经联袂推出的“致敬改革开放•地产40人——影响中国地产时代进程”大型策划,希望通过访谈当年那些最具代表性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与他们一起重温历史,共同回顾中国房地产走过的光辉之路。本期【致敬改革开放•地产40人】提名人物是远大住工集团董事长张剑。

出品人/贺寅宇  策划/陈海保  统筹/潘宇凌  采写/陈海保   摄影/谢俊斌  摄像/孙梓航  剪辑/谢俊斌  编辑/曹冉京

张剑舍不得拆掉那座老楼:一共七层,简单朴实。

看上去,它似乎与远大住工总部的形象格格不入。在他眼里,那更像是一个历史的符号、一座建筑博物馆,抑或是一座精神图腾。

19年前,张剑第一次用工业化集成技术建造了它,耗时仅两个月。从而,正式拉开了远大住工的新篇章。彼时,他放下空调走这条路,已经三年。

访谈也是在那里进行。沿着楼梯走上三楼,左拐一直向里,就是他的办公室。简约宽敞,很多地方摆放着他和夫人、孩子的合影。办公桌几米远,有一个高尔夫推杆练习器。他有保持阅读的习惯,蓝色衬衣,戴一副黑边眼镜,像一位大学教授。

试镜完毕后,话题很自然地切到这座老楼。他指了指顶上的吊灯,“整个弱电系统至今依然非常先进,所有电器都可以用手机控制”,而钢结构构件全部在工厂完成,工地成了总装车间。

在大学期间,张剑是学热能工程的,很关注能耗问题,包括在1988年创立远大空调时,其初心也是希望通过核心技术来提高节能减排。

后来,他发现空调要想降低一个百分点的能耗非常难。“有企业说它的空调可以节能30%,一种是没有可能,另一种是它以前的能耗太高了。”在他内心里,空调是一个消耗品,制造空调这类设备越少越好。“我最早是做空调的,但我希望能‘消灭’空调。”这不是一句漂亮话。

1994年,张剑的人生和事业有了转折契机。当时,他偶然看到日本“一户建”的整个实施过程,上午8点开工,傍晚前后即可入住。这种闻所未闻的新式建房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位技术工科男,敏锐地捕捉到新商机,中国的房屋建造方式非常粗放、污染大,认为高效、工业化的方式,会是中国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仅举一个例子,用传统方式盖房子,1万平米大概要砍掉3000棵树做模板。

他有点“无知无畏”,像一个小孩一样闯入了建筑领域。他放下了如日中天的空调产业经营,把精力全部投了进去。这一举动,令很多商界朋友不能理解,他也无须辩解什么,但不知他当时有没有感觉自己突然被世界所抛弃。

张剑可谓是“少年得志”,曾是第一个买私人飞机的人,缴税最多的民营企业家,同时代的明星企业家包括柳传志和张瑞敏等。他是个发明家,成功发明过中国第一台无压锅炉和直燃机。

回忆往昔,张剑坦诚自己有些理想化,当时的钢结构工业化建筑更多是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因为在现实中,至少在中国的民用建筑,99%是用钢筋混凝土所建。

一向脑子好使的他,很快地总结出一套“等同现浇”理论,即竖向结构现浇,水平结构叠合,非结构部分预制,使建筑质量有保障、效率也提高了,“直接减少75%的模板”。

产品虽好,但当时的市场未必肯买单。对于动辄投资数亿的地产项目,地产商们对远大住工的装配式建筑做法持观望态度。于是,远大住工自己买地开发做样板项目。

张剑无意做地产开发商,这不是他的兴趣点。20多年来,他是一个独行的探路者,从建筑工业化1.0开始,逐步实现4.0,摸索出一套用工艺的标准化来实现制造的标准化,利用信息化、智能化和物联网进行大规模连续生产。

很多人说,所有的伟大是“熬”出来的。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张剑。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风口终于来了。他顺势推出了“远大联合”产业合作计划,“输出品牌、输出技术、输出管理、参与投资”;他提出从利益交换到价值创造,聚焦战略客户,与TOP30地产商合作。如今,远大住工PC制造基地已落地100余座城市,并稳健走向海外市场。

这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张剑估算,每年中国建筑竣工量约42亿平方米,如果30%转换成装配式,将是12亿平方米。“这是个天文数字!”他说2018年是装配式建筑市场化元年,2020年会是一个相对的发展高峰。如何真正实现规模效益,是行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看到这个大蛋糕,很多企业开始跟风,仅上海一地就冒出100多家装配式建筑公司。“风来了,不一定你在风口上”。它看似门槛很低,实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什么中国没有麦当劳式的餐饮店呢?”他信奉“不投机、专业、专注”的价值观。他说,一个企业,最好的发展是靠积累,而不是一夜之间成长起来的。

经历了从建造到制造、再到智造,从封闭到合作,远大住工早已不是一个预制构件制造商,而是为建筑工业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智造服务商。在2018年6月5日,远大住工发布了新的企业理念,致力于实现建筑工业现代化,成为全球建筑业最有价值的公司。

无独有偶,这一天恰逢“远大”成立30周年。那日,哥哥张跃所在的远大科技集团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会,其联席董事长王石也倾力站台。当然,作为远大的创立者和核心技术的发明者,弟弟张剑做了主题发言,说“我应该算‘远大’的第一个员工,因为‘远大’这个名字是我取的。远大科技关注颠覆,远大住工则更注重在现有技术上做突破。”

22年前,兄弟俩“分家”,张跃继续做空调,张剑则另立门户,潜心做建筑工业化,但远大品牌是共享的。“就像登珠峰一样,一个走南坡,一个走北坡。”张剑称他们最终的目标是一样的,理想是一样的。

与张剑聊天,是一件很烧脑的事情。他浑身透着学者气,经常会蹦出一些像“离散制造”等的专业词汇。很多远大住工的管理层,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每次与张剑董事长开会,他绕来绕去又会谈到技术、大数据等问题。

在总裁唐芬的眼里,这位老板更像是“远大住工的首席科学家”。

以下为乐居财经总经理陈海保对话张剑精选:

建筑工业化的四次革命

乐居财经:为什么远大住工的使命会在建筑工业化前加“现代”二字呢?

张剑:建筑工业化要经历四次工业革命,前十年,我们更多的是实现1.0工业到2.0,用机器来代替人。然后,我们来制造一套工业标准,实现建筑工业化2.0的转变,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它的组织效率。在2008年以后,通过工业物联网等实现建筑行业的第三次、第四次革命,2018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制造,下半年CPS会上线。在虚拟空间里人是执行者,人变成数据的采集者和执行者,极大地提高了建筑行业上下游非常长的协同,协同不靠人,而是靠系统的各种软件来协同。

乐居财经:现在传统建筑施工企业日子很不好过,经常偷工减料,装配式建筑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张剑:装配式建筑很难偷工减料。为什么我们现在关注前五十位、三十位的开发商?因为,这些战略客户已经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他们更注重品质。这种合作最利于建筑业现代化的转型。世界上经营得好的公司背后都有一个秘密,它的供应链很好。

2019年“A+H”两地上市

乐居财经:远大住工走开放战略,不担心被“偷拳”吗?

张剑:从2016年开始,远大住工通过“输出品牌、输出技术、输出管理、参与投资”的产业联合计划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背景是,装配式建筑有一个运输半径(最多200公里),必须要在当地建工厂。在全国,我们设了五个中心,有100多个合资公司,希望2020年达到3亿平方米的规模。

估计到2020年,中国可能有几千家企业来做预制构件,但估计到2025年会消失约90%的企业。我们现在联合起来做,免得后来者走弯路,最后把一个本来是很好的产业做砸了。到2020年,我们将会开放共享智能制造这个平台。

乐居财经:远大住工在雄安新区有怎么的战略布局?

张剑:雄安要打造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化城市,会应用现在最好的技术,其中装配式建筑就是明确的一种方式,包括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我们会围绕雄安在东南西北布置至少四个比较大的基地。

乐居财经:能否透露下远大住工上市的情况?

张剑:我们想在A股和H股两个资本市场上市,大概在2019年完成。远大住工紧跟“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海外布局,走向全球化,目前已经在16个国家展开业务与合作。中国市场确实是非常大,但是我们觉得一个企业一定要有一个全球视野,把发达国家的经验带回国内。

做全球建筑业最有价值的公司

乐居财经:您做企业的价值观是什么?

张剑:做企业跟生意不同。真正的企业它是有前瞻性,而做生意是一锤子买卖,今天跟你交易,交易完了就完了,但企业一定要看到未来。以前做空调已经是如日中天,突然转入做装配式建筑,确实很多人也看不懂。

这些年,远大住工一直没有违背初心。如果1998年就做房地产,那个时候机会就很多。因为它不是我擅长的,可能走着走着我们就会走偏。20年来,我们的使命没有完成,要做全球建筑业最有价值的公司,不是追求大,而是追求价值,对整个地球负有责任。当然,我也希望远大住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具。

乐居财经:您是技术宅男,平时宅在家做什么?

张剑:我的生活很简单,除了工作就是读书,然后运动健身,我喜欢琢磨些新东西。我们有两个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和材料实验室。现在开发了一种无机复合材料,可以浮在水上,但强度是传统混凝土的7倍,成本也会更低。将来,我们趋向于用硅材料来制造新型复合材料,根本上将改变建筑业延用钢筋水泥200多年的传统,这些试验已经在进行中,可能要到2020年推出。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