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地产K线

专注地产上市公司解析。

【地产K线】绿地控股:平安退 张玉良进

地产k线 2017-12-27 07:50 2251阅读

市值缩水超过2000亿。

 绿地集团董事长 张玉良

尽管大股东上海格林兰久违地进行了一次增持,这支600606的股票最终还是在12月20日增持那一天,股价破七,市值从巅峰时期的3000亿跌至不足900亿。

据K线君查询,截止26日,绿地控股收盘7.27元,仍陷低迷状态,未见大幅上涨。大股东增持通常释放利好信号,但显然市场对绿地控股却仍然有些迟疑。

格林兰与平安的增减题

12月20日,绿地控股公告宣布,第一大股东上海格林兰投资企业(即绿地员工持股会)增持绿地控股1673万股股份(耗资大约在1亿人民币)。增持前,格林兰持有绿地控股3,527,808,604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8.99%;增持完成后,格林兰持有绿地控股3,544,538,604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9.13%。

绿地表示,格林兰作出增持动作,是基于对绿地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绿地内在价值的认可。在市场看来,作为对上市公司最了解的一方,大股东增持或许缘于某一利好消息。其中一些人猜测是因为平安创新的持续性减持基本结束。

2013年,平安创新参与绿地的增资扩股,认购价仅5.62元,增资金额共58亿。2016年6月30日,绿地一批限售股解禁,而后平安创新即开始大宗交易,彼时绿地控股的股价尚为11元左右。

对于平安创新当初5.62的认购价而言,以10元、8元、6元卖出都是赚,因此在2016年7月至今,平安创新一直在减持套现。随着平安创新的一路减持,绿地控股的股价也一直下滑,直至今日(12月26日)收盘价为7.27元。

具体来看,自 2016 年7 月12 日至 2016 年9 月 13 日,平安创新曾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共计转让绿地控股股份402,000,000 股,占绿地控股已发行股份的3.30%,转让价格区间为 8.67元至10.55元。另自2017 年1月23日至2017年3月24日,平安创新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共计转让绿地控股股份195,629,400 股,占已发行股份的1.61%,转让价格区间为 8.18 元8.57 元。

两次集中减持后,彼时平安创新拥有的绿地控股股份从9.91%降至4.9999%。后续绿地控股披露的信息显示,在此之后,平安创新仍在作持续性减持——2017年6月30日,平安创新对于绿地控股的持股比例又降至2.80%;2017年9月30日,平安创新持股比例进一步降至1.80%,持股数为218,871,243股。相对应的,6月30日,绿地控股收盘价为7.82元;9月29日,其收盘价为7.52元。

平安创新减持期间,一些股民曾一度呼吁绿地控股大股东进行增持,但并未获回应,直至12月20日,大股东格林兰终于增持。有业内在接受K线君采访时就指,大股东通常在相当安全边际出手,此前绿地控股股价的最大压力就是来自于平安创新,如果减持压力没有了,很可能作出增持的动作。

有意思的是,一些市场人士在大宗交易的信息中找到平安创新有可能减持完毕的蛛丝马迹。该人士指,绿地控股12月1日的大宗交易成交量为1383.12万股,此前平安创新减持股数基本为整数,此次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则有理由相信平安创新已经基本减持完毕(9月30日,平安创新持股数为21887.12万)。当然,目前这仅只为业内外人士的猜测。

绿地股价的市场担忧

不管格林兰增持缘由为何,从市场的反应来看,这一利好信号却似乎不太被接受。格林兰增持当日,绿地控股最低跌至6.97元,收盘报6.98元;此后,绿地控股股价有微幅上升,但最高不过7.33元。

市场的担忧是,对于绿地控股股价低迷,平安创新的减持或仅是外部原因,内部问题才是根本性因素——净利润率低、资产负债率高、土地储备量小、销售规模排名退步等。

据K线君的了解,2014年,绿地曾被称为“宇宙第一房企”,彼年其销售规模2408亿,为房企销冠;2015年,绿地销售金额2301亿,排名第二;2016年,绿地销售2550.04亿,排行第四;2017年前三季度,绿地销售2033亿,排名第六。

销售规模倒退的同时,绿地的净利润率、资产负债率,以及预示未来粮储的土地规模均与排名于其前后的房企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从市场较为在意的净利润率来看,2017年上半年,绿地的净利润率仅为3.2%,而保利、中海、龙湖、融创均在10%之上,中海则高至22.56%;资产负债率方面,绿地则高至88.85%(于2014年其资产负债率就到87.97%,2015及2016年均未有下降)。

土储方面,绿地中报显示,其目前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1615.74万平方米;同期,保利宣布其在全国75各城市拥有超过7000 万平方米的待开发土地资源;融创土储备共计约9951万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约6,842万平方米;龙湖土地储备合计5,002万平方米,权益面积为3,711万平方米;中海则为5,853万平方米,实际权益4948万平方米。

张玉良将此归咎于此前战略失误后的转型阵痛。他曾坦言,2014年、2015年绿地进行了大量的商业办公地产储备,国家政策在2014年前后是中小企业导向,当时办公楼销售向好,因此2014年业绩较好;而后由于电商冲击、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货币政策也导向住宅,绿地业绩就上不去,“2016年,绿地进行了调整,周期是两年左右,2017年将会迎来突破性增长”。

确实,这两年里,绿地在加快商办库存的去化,同时减少商办地块的买入。据K线君查询,2015年里,在绿地房地产主业合同销售金额中,住宅占比50.8%,商办占比 49.2%;到了2016年,这一数据调整至64%与36%,2017年下半年进一步变为69%与31%。

但业内指,战略调整后,绿地仍旧要解决平安创新减持、净利润率、负债率等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突破性的增长”,而低迷的股价之中,或许市场正在等待。

来源:地产k线

作者:陈翠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请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点击【联系客服】或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