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万科恒大碧桂园都3000亿了,你家房企该怎么活呢?

明源地产研究院 2016-11-07 08:50 3122阅读

市场正在急剧变化,3000亿之后,应该要怎么玩?不同规模的房企需要选择不同的路径才能赢得一席之地。

率先到达3000亿的房企都有诸多相似之处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中说,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其实房企也是这样,成功的房企是相似的,失败的房企各有各的死法。

一、都拥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可以从容应对周期

曼德拉说,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之后总能再度升起。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周期,使得其中的企业不可避免的面临业绩的波动。不过,坠落得太厉害,则可能面临着猝死的命运,比如十几年前的顺驰,两年前光耀集团……

对于那些干一票就准备走人的房企来说,当然可以将宝押在一个地方,甚至一个项目上。不过,对于想要长期经营,做大做强的企业来说,鸡蛋是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

万科恒大碧桂园的战略布局有足够的纵深,在一二三四线城市,甚至五线城市都有布局。

2015年,当大家都在争夺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土地时,碧桂园没有坐视不理,但与此同时,其也在三四线展开布局,且购买三四线城市土地的资金占到了总买地资金的48%。2016年,当大家都在一二线抢地王的时候,碧桂园70%的资金用于布局三四线。仅湖南区域,碧桂园就在各个县市拿了大量的地,计划在3年之内打造100个碧桂园项目。

三四线还在艰难去化,碧桂园却义无反顾,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其实,碧桂园是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即便是全国性的调控政策,我国楼市反应最快的是一线,二线要延迟半年到一年才有反应,三线的反应还要慢一些。目前一二线调控凶猛,三四线却一片宁静。平衡的土地储备以及可售资源,使得碧桂园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可以按根据政策调整一二三四五线项目的出售顺序,平滑利润。

至于恒大,本来就是“碧桂园模式”的复制者,而且更加激进。因此,今年前9个月的销售额一举超越了万科。万科在一二三四线城市也都有项目,虽然相对来说三四线拿的地不多,但是能够保证一定的战略纵深。同时,这也是为何恒大出手大举买入万科股票的原因,因为恒大在一二线城市的开发能力相对较弱,双方是可以形成互补的。

过去,这种布局主动选择偏多,未来三五年,则必须这么做。因为,对于像万科、恒大、碧桂园这样的巨无霸来说,一城一池,甚至一个区域都不足以承载其膨胀的速度了。

二、都围绕房地产,进行多业态的布局以及创新

王石有两句话广为人知,一句是“住宅市场总有一天没人需要,但是中国城市最后一套住宅将是万科盖的”,还有一句是“要是接班人要万科做商业的话,即使我死了,也会从坟墓中伸出一只手把他拽回来”。

上述两句话都说明了王石对万科只做住宅的坚定信念,不过随着2013年底,昌平区的金隅万科广场开业,王石在商业地产上食言了。不少人对此批评企业家“言而无信”,明源君认为太过苛刻了。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不可能看清未来的一切,及时的纠错,否定自己,有助于企业更好的成长,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对于3000亿级的房企来说,只要不偏离主线太远(比如恒大搞了一阵子粮油,最近全都卖了),必须要尝试各种不同的可能,毕竟,你很难预测下一个风口在哪里。因此,明源君注意到,其实越大的房企越愿意尝试变革。

目前,恒大搞旅游地产,海南的海花岛,简直举世皆知;万科不仅进入了商业地产领域,还不断布局养老地产、特色小镇、公寓等。碧桂园同样如此。涉足多业态,既有为去库存(比如部分地产商业地产过剩)的考量,可能也有获取更大政策支持以便拿地的考虑。万科的触角甚至还在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与链家联合成立了名叫万链的公司,试图通过新的模式颠覆装修行业。

未来的市场,分化确实是主旋律,但分化不仅仅代表两极分化,差距拉大;同时也意味着百花齐放。

3000亿之后巨头必然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船小好调头,但是不抗风浪;船大抗风浪,但是不好调头。3000亿是一种地位和荣耀,但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对进入3000亿俱乐部的企业来说,这也意味着面对新的挑战。

一、内部管理的效率问题

最近,微信之父张小龙在“领导力大会”上“警惕 KPI 和流程”的内部演讲引发热议。张小龙谈的是管理效率的问题,即如何避免大公司病。

对于大型房企来说,张小龙的担忧貌似有点杞人忧天,因为目前微信团队是1500多人,而截至2016年6月30日,万科在册员工是46873人,是微信的三十倍之多,仅房地产开发系统就有6068人。碧桂园和恒大差不多也是这个规模。这不可避免的会滋生大企业病,导致效率低下。

首先:员工众多,一些房企,比如碧桂园,还有海外业务,在沟通交流中难免存在问题,即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同国家的不同网速和环境下,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其次:部门越来越多,导致内耗越来越严重。若管理不够扁平化,一个审批流程可能就要走很久。

IBM 里面的人常常讲这么一个故事,在 IBM 公司,如果要把一个纸箱子从二楼搬到三楼,需要几个月。因为要搬动一个箱子,你要先打报告,然后经过层层审批;审批后,审批报告再层层向下落实,最后交给替 IBM 搬家的搬运公司。在搬运公司的任务单上,上个月的任务可能还没有完成呢,现在提交的任务单一个月以后能完成就不错了。这样,搬动一个纸箱花几个月时间一点也不奇怪。 

明源君得知的某个企业,每过几年就将部分拆散、合并,通过不断的拆散和合并,预防和解决部门固化,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有就是扁平化,将原来的六级架构,甚至九级架构,改为三级架构。

最后:业态不断的延展,还涉及到管控模式的问题,到底是集中化地管理和决策,还是分散化?集中决策实际上就是会导致整个的行动和决策的步伐被拖坏。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靠公司的体制和机制,体制就是架构,机制就是薪酬体系、企业文化和办事效率。比如,万科的事业合伙人机制,将项目和个人利益捆绑,不仅稳定了员工,而且提高了效率。根据万科的半年报披露,跟投机制开展之后,员工体现出了合伙人的意识和作用,跟投项目从获取到首期开工的平均时间缩短了4个月,从获取到首期开盘的平均时间缩短了5.4个月,营销费用率也持续下降。

二、规模优势难以持续

登上顶峰之后,就只有下坡路可以走了。进入到3000亿之后,巨无霸们必然也要面临这样的问题:第一,如何继续高增长;第二,如何解决规模收益下降的问题。

第一个是持续的高增长。

目前销售面积已经达到了顶峰,继续大幅上扬的空间已经不大,未来更多的是价格的变化。3000亿之后,销售额增长20%,相当一年再造一个20强房企;增长10%,相当于再造一个40强房企。

第二个是规模收益下降。

尽管去年以来,一二线楼市十分火爆,不过,房企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十分严重。今年上半年,万科净利只有55亿多一点,恒大净利只有20亿多一点。135家上市房企的净利润还不如建行的三分之一(当然,建行的行长说银行是弱势群体)!目前,整个行业的净利润已经下滑到了8%,不出意外,未来还继续下滑。

三、垂直细分以后,质量控制问题

如前面所说,到达规模的第一梯队以后,局限于部分城市,部分区域已经很难承载如此巨大的销售额。同样的,单一的业态也很难承载。因此,万科、恒大、碧桂园都在多业态的进行布局,往垂直细分领域挖掘。

不过,因此也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垂直细分以后,如何保证原有质量,品质和服务的延续性。

比如,诸如长租公寓、联合办公之类的创新空间,以及养老地产、旅游地产等业态,更注重的是运营、服务,甚至大数据应用的能力。而房地产开发的钱太好赚了(虽然现在净利只有8%了,但是还是让传统的制造业羡慕嫉妒恨),即便转型创新的决心足够,但能力未必跟得上。明源君认为,在此方面,引入靠谱的第三方合作机构,或许是不错的捷径。

没到3000亿的房企要怎么玩才能够活下去

大企业有大企业的难题,但是大到“大而不能倒”的程度,风险还是小很多,更加担忧的是没有进入到靠前梯度的企业。规模不同,玩法必然也将不同。

一、1000亿以上,但不到3000亿的,要紧跟第一梯队

达到千亿级别,但是不到3000亿的,目前的排名大概在十名左右。这些企业还可以进行差异化的方式发展,比如华夏幸福做产业地产。但是,往后走,很快也需要像恒大、碧桂园一样。特别是像绿地集团、保利地产中海地产等跟前一梯队距离很近的房企,可差异化的空间并不大。

即便像绿城中国金地集团、龙湖地产等距离第一梯队远一些的企业,除了城市布局的纵深没有恒大、碧桂园那么强以外,其他的方面,比如多业态方面,龙湖也于2016年中期业绩会上宣布正式涉足长租公寓和联合办公两个新的业态;绿城也在做特色小镇等等……

二、500~1000亿的可以差异化

孙宏斌和旭辉董事长林中都说过,千亿之前不言顶。

对于500~1000亿的房企而言,则可以进一步细分。这种细分固然可以有业态上的细分,比如万达逐步减少房地产的销售额,未来几年会逐步回落到500~1000亿的年销售额,但对于大部分房企来说,还是区域的细分。

以最近这几年的黑马旭辉集团为例。

在2012年-2016年的五年战略规划下,旭辉保持了40%的复合增长率。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布局精准。一二线城市占96%以上,没有三四线,因此没有库存;

第二,产品定位恰到好处。此前的刚需以及2014年的改善,都踩准了点。

2015年,旭辉布局了包括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合肥在内的11个城市。在2017年~2021年的新五年战略规划下,旭辉会完成25个城市的布局,但依然聚焦一二线城市。达到500亿元规模后,旭辉进入新城市的速度约是一年2个城市,并且将增长率由40%回调至20%。

三、少于500亿的百强房企,可以进一步的细分

未来一两年,500~1000亿之间的房企,也在进行多项创新。比如上面提到的旭辉集团,其计划未来要将物业、商业、公寓等,全部分拆上市。对于未来三年左右进入不了500亿阵营的企业来说,这些新业态是一个可以发力的方向。

当然,更多的还是城市的细分。比如河南王建业集团,云南王俊发地产等,深耕一个省,由于其积累了大量的业主,未来即便开发量下滑,依然可以在现有的大量业主中挖掘增长的潜力。例如建业即开始推动“新生活”品牌,并计划未来5年,房地产开发的利润降到整体利润的一半,其他的都来自非房地产业务。这种地方王,巨头进入之后,即便销售额超过,威胁也不大,因为对于万科、恒大、碧桂园来说,无论是河南、云南都只是其版图的一小块而已,投入的力量难以与当地的龙头抗衡,特别是涉及到本地服务这块。

四、小房企要么偏居一隅,要么只能被兼并收购

8月18日,碧桂园中期业绩会上,其总裁莫斌表示,现在碧桂园一二三四五线城市火力全开,但还是会坚持三四线的主战场,因为这是碧桂园最擅长的战场。

当前,大部分三四线城市还在艰难地去库存。类似碧桂园这样的企业杀进去,基本意味着当地大部分房企要么跟碧桂园一起玩,要么game over。大型房企无论在资金成本、产品品质等上面都占绝对优势。

当然,即便再诸侯混战,还是有一片净土的。比如前几天,一个四线城市房企的老总跟明源君聊天就提到,他们那里也比较艰难,但还是有微薄的利润,而且大房企对进入不感冒,因此他们还可以继续干下去,只是这样的地方会越来越少。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作者:振强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请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点击【联系客服】或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