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搜索历史清空

自住房“风光”背后难掩尴尬

地产杂志 2016-09-22 16:32 2368阅读

抑制北京房价上涨的“定海神针”变细了,如果没了自住房这块“遮羞布”,北京房价会失控吗?

从一房难求,到选房被弃购,再到如今的土地供应量缩减,市场禁不住唏嘘这个被喻为抑制北京房价上涨的“定海神针”变细了。

从2014年7月到2016年7月,北京全市自住型商品房有成交的项目共有52个,共成交了49636套,成交金额为813.05亿元。但土地供应量则从2013年的187.4万平方米、2014年的295.4万平方米缩减到2016年前7个月的6.65万平方米。今年1-7月,自住房共成交4594套,同比去年1-7月减少了68.9%。

在自住房如此“风光”的背后,后续越来越少的供应量却成为了自住房难以回避的现实,自住房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冰火两重天

入市三年的自住房市场始终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境况,热门项目频频日光,冷门项目门可罗雀。

8月31日,位于密云的绿地朗山进行摇号,该项目共300套房源,却得到了40000多购房人的申请,最终能够参与摇号选房的人数多达37854名。

另外一处,位于通州区台湖镇的阳光城·阳光佳也受到众人青睐。项目于8月17日结束网申,进入现场确认阶段,463套房源吸引了共79177户家庭申购,成为今年北京推出的自住型商品房申购户数最多的项目。

7月底,房山区的恒大滨河左岸,推出的1500套房源,吸引了2万多人进行申购,最终以符合条件的6000多人入围选房。据悉,1500套房源当天售罄。为了控制现场局面,恒大方面还调集了旗下其他项目的各大代理公司前来帮忙。无疑,对于周围每平方米25000元-30000元之间的商品房价格,恒大滨河左岸17500元的单价明显低于周边房价30%左右,对刚需购房人,颇具杀伤力。

已经实施三年的北京自住型商品房,从一横空出世,就备受市场关注。

2013年底,北京首例自住型商品房项目恒大御景湾正式开始接受申购登记,15天的网上申购登记期内,共有14.8万户家庭在网上登记,申购比例为74:1。

随后,2015年4月1日,北京“最好自住房”项目建工·动力港公开摇号,中签比例仅为261比1,近10万人抢360套房子。众多购房者的争抢使其成为北京最火的自住房。

然而,现实却是,在一些自住房项目备受争抢的同时,另外一些自住房项目却面临着销售困局。

其中,中国铁建·原香嘉苑、中国铁建·顺新嘉苑、富力惠兰美居、当代采育满庭春MOMA、住总正华新国展满庭芳等在内的9个项目都已将剩余房源统一对外进行销售,这些项目不再组织公开摇号,也不再区分优先与非优先家庭。

中原地产2015年度总结报告显示,受制于速度和销量两方面的压力,截至2015年12月底,在上市的47个自住房项目中已经有17个项目尾盘房源主动放弃限购特权,转公开销售比例超三成,放宽购买人群与普通商品房完全一致。

是什么原因导致一边是热火朝天的抢购,一边是自住房被弃购的命运?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被弃购的自住房普遍位于郊区,在地段和面积上有短板。又因为房子的性价不高,所以申购多弃购也多。

市场人士介绍,基本每个地段好的自住房项目都会引起大规模抢购,中签率在100 :1,甚至288 :1的超高比例。而位置不好的自住房销售极慢,甚至有的自住房最后转为商品房进行销售,不再对购房人群进行限制。

使得真正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家庭需求不能满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交房的自住房共有5个,分别是金隅汇星苑、金隅汇景苑、当代满庭春苑、华远和墅雅园、中国铁建环保嘉苑。但不同地段的项目表现出来的居住属性并不一样,其中地段好、位置好的自住房出现大范围出租以及翻倍售卖的现象,而在偏远位置的自住房业主基本是以“自住”为主。

2013年,北京市住建委在《关于加快中低价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自住型商品房”这一概念。意见中指出:推出自住房的目的是重点解决自住型、改善型购房需求。其中,此类住房价格比周边商品住房低30%左右,面向全市符合限购条件的家庭;购买此类住房后五年内不得上市,5年后上市收益的30%上交财政。

业内人士普遍对自住房的政策设计产生了质疑,认为自住房政策或许会走上当年经适房与限价房政策的老路。两者都是为了平稳房价,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但却被沦为盈利工具,与“自住”的初衷大相径,成为尴尬的“鸡肋”政策。

自住房“断顿”,房价脱缰?

事实上,自住房在经历短暂的“狂欢”之后,逐渐进入“静默期”。

2016年以后,自住房的成交量会明显下降。根据北京市国土局数据显示,自住房土地在2013-2014年迎来供应高峰期,可以说是天量,分别达到了187.4万平方米、295.4万平方米。而到了2015年聚降到52.8万平方米,2016年前7个月只有6.65万平方米。

显然,抑制北京房价上涨的“定海神针”变细了。

在过去三年,自住房合计供应了540万平方米左右的土地,截至目前已经成交了439万平方米,未来能够上市的只有100万平方米左右,大约有1万套。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现在尚未入市的自住房项目包括天润和丽嘉苑、远洋绿地昌平北七家地块、金隅大成后沙峪地块、绿地黄村自住型商品房、保利首开常营乡自住型商品房地块等8个项目。其中,位于延庆的天润和丽嘉苑预计2017年开盘, 2018年精装交房。这是首宗明确说明即将精装修的自住型商品房,也是延庆区域的首宗自住房。其销售限价为14000元/平方米。

未入市的自住型商品房所在区域涵盖了北京目前各大区域。不难看出,仍有不少优质的自住房代售。而按照公开信息显示,这8个未入市项目供应量将达到5000套左右。而这8个项目也将成为目前北京最后的自住房项目。

尽管北京住建委明确表示,不会让自住房出现“断顿”的情况。但自住房越来越少,优质自住房越来越难买到,已是不争的事实。

“土地的减少,就意味着供应量也将随之减少。简而言之,自住房或将很快消失在市场之中。”业内人土纷纷猜测,如果随着现有自住房的指标用尽,自住房很可能如经济适用房一样退出房地产历史的舞台。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表示,自住房推出的初衷是为了满足首次置业的刚性购房需求,平抑房价。从入市以来的整体情况来看,自住房确实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平抑房价作用,解决了部分刚性购房需求。不过,目前自住房土地供应锐减,在消化已有的存量之后,未来价格相对低廉的自住房持续供应将面临较大挑战。

那么,当自住房“断顿”之后,北京房价会失控吗?

今年北京房价上涨加速,原因在于自住型商品房越来越少了。原本应该计入统计的自住型商品房,也因为迟迟不入市而拉高了北京整体房价。”在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看来,如果没有自住房这个“定海神针”,北京房价很可能会难以控制。

张大伟说,2013年年底北京市政府宣布:两年将供应7万套自住房的土地供应,现在已基本完成目标。这7万套本来可以卖出单价3万-4万元的商品房住宅,却按照低于30%的市场价格入市了,从数字上看,相当于北京用1000亿元的财政收入损失,换来了北京房价涨幅低于其他一二线热点城市的结论。

而作为抑制北京房价上涨的自住房,过去三年,对房价的上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按照张大伟的计算,在过去三年,含自住房的商品房住宅均价与不含自住房的商品房住宅均价,价格差距分别为1922元/平方米、2758元/平方米、1549元/平方米。折算成价格涨幅比例也就是2014年,自住房让北京房价下调了7.7%。2015年,自住房让北京房价下调了10.3%。2016年,自住房让北京房价下调了4.6%。

张大伟指出,随着土地价格的不断升高,自住房这种形式的房源即使低于周边房价30%,在日益豪宅化的今天,商品房卖10万/平方米,自住型卖7万/平方米,如此不“亲民”的价格,刚需购房人也负担不起。

北京自住房政策落地之初,供应的项目多分布在五环周边,价格也基本都在22000元/平方米。但是随着北京住宅供地锐减,土地价格高企,使得自住房的区位分布外移至六环甚至六环之外。个别距离市区较近、交通较便利的自住房,则出现价格高端化的特征。张大伟强调,对普通购房人来说,就相当于购买了自住型豪宅。而当具有“北京特色”的自住房撕去“遮羞布”,房价会露出本来面目,这对北京房地产市场而言终究也是好事。

来源:地产杂志

作者:陈红艳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本文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商业性或盈利性用途。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文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的,请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点击【联系客服】或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我们将及时审核处理。

24小时热门文章

更多热读

最新文章

更多原创

评论

点击下载App参与更多互动

前往乐居财经APP查看原文,体验更佳

榜单